海王生物易主终止背后:三年累亏39亿
海王生物易主终止背后:三年累亏39亿
海王生物易主终止背后:三年累亏39亿中经记者 苏浩(sūhào) 卢志坤 北京报道
“三年之约”终成(zhōngchéng)一纸空文。
近期,海王生物(000078.SZ)一纸公告宣告与广东省(guǎngdōngshěng)丝绸纺织集团(以下简称“丝纺集团”)及(jí)控股股东深圳海王集团(以下简称“海王集团”)签署解除协议,终止筹划(chóuhuà)三年之久的控制权变更事项。同时,公司决定终止向特定对象(duìxiàng)发行A股股票计划。
根据(gēnjù)原定计划,海王集团拟向广东省属国企(guóqǐ)丝纺集团转让12%股份,同时海王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rén)(rén)放弃剩余股份表决权,使丝纺集团成为控股股东,广东省人民政府成为实际控制人。而这场曾被视为企业纾困关键的资本联姻,最终以各方“无过错解约”的方式黯然落幕。
针对导致控制权变更(biàngēng)(biàngēng)事项终止的核心矛盾点及后续业绩提振措施,《中国经营报》记者日前向海王生物方面致函采访,其证券部工作人员(gōngzuòrényuán)表示,对于此次控制权变更终止的具体情况公告中已做相关披露,一切以公告披露信息为准(wèizhǔn)。
时间回溯(huísù)至2022年3月。彼时,海王生物首次公告称拟筹划重大资产重组及控股(kònggǔ)股东筹划混合所有制改革事项,点燃市场对(duì)国资入主纾困的期待。
然而,这场交易筹划持续了近三年之久,进展之缓慢超乎想象,期间甚至因长期无实质性进展而引来深交所的关注函(hán)。漫长而反复的沟通(gōutōng)、尽调与方案调整,成为过去三年的常态(chángtài)。
直到2024年7月,这场“马拉松”似乎才看到终点线。交易方案最终敲定:海王集团(jítuán)将其持有的3.16亿股(占公司总股本12%)以(yǐ)每股2.43元(yuán)价格转让给丝纺集团,总价7.67亿元。同时,海王集团及其一致行动(xíngdòng)人将放弃剩余全部股份的表决权。
为进一步巩固(gǒnggù)控制权,海王生物还计划向丝纺(sīfǎng)集团(jítuán)及其控股股东广新集团定向增发不超过6.2亿股,发行价(fāxíngjià)2.40元/股,募资不超过14.88亿元。根据方案,交易完成后,丝纺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rén)持股比例将增至28.78%,海王生物实际控制人将变更为广东省人民政府。
这被(bèi)市场普遍解读为深陷困境的海王生物获得(huòdé)强大国资背书、扭转颓势的关键一步。
然而,蓝图(lántú)终究未能变为现实。在方案(fāngàn)公布尚不足一年之际,各方(gèfāng)选择了“友好分手”。公告强调解约是协商一致的结果,互不追究责任。海王集团将无息退还丝纺(sīfǎng)集团此前支付的1000万元意向金。这场历时三年、承载市场诸多期待的“联姻”,最终画上句号。
对于(duìyú)终止交易的真实原因,公告语焉不详,仅以“友好协商”带过。但市场分析(fēnxī)普遍将矛头指向海王生物持续(chíxù)恶化、积重难返的经营基本面。而连续三年巨额亏损的冰冷现实,成为压垮这笔纾困交易的“最后一根稻草(dàocǎo)”。
财报显示,2022年至2024年,海王生物实现营业收入分别(fēnbié)为378.35亿元(yìyuán)(yìyuán)、364.19亿元、303.17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27亿元、-16.9亿元和-11.93亿元,三年累计亏损额(kuīsǔné)高达39.1亿元。
针对2024年(nián)业绩下滑,海王生物方面表示,公司(gōngsī)营业收入下降集中在医药流通板块,主要受国家集采(jícǎi)、区域统采等行业政策调整以及部分区域公立医疗机构采购额减少的影响。
业绩的阴霾并未随着新一年(yīnián)到来而消散,2025年一季度报告(bàogào)显示,公司实现营收73.76亿元,同比下降8.81%;归母(guīmǔ)净利润仅2371.58万元,同比大幅下滑44.38%。
而回顾当初为促成交易签订的(de)《股份转让协议》,海王(hǎiwáng)集团及实际控制人张思民曾向丝纺集团作出了(le)一份雄心勃勃的业绩承诺:海王生物2025—2027年的净利润将分别不(bù)低于3亿元、4亿元、5亿元,三年累计不低于12亿元。
然而(ránér),在2024年继续录得近12亿元巨亏、2025年开局即显疲态(pítài)的(de)现实映衬下,这份承诺已然沦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业绩承诺的预期与现实之间形成的鸿沟,或是丝纺集团最终(zuìzhōng)选择退出的核心考量之一。
事实上,终止(zhōngzhǐ)控制权变更后,海王生物面临的财务困境依然严峻。
公开(gōngkāi)资料显示(xiǎnshì),海王生物成立于1992年,1998年12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以医药(yīyào)流通为核心,包含医药研发、医药工业在内的三大业务板块。
截至2025年3月末,海王生物的(de)资产负债率攀升至89.76%。这一数字显著高于医药流通行业60%—70%的平均资产负债率水平,意味着其财务杠杆已拉至极高水平,抗风险能力极其脆弱。公司账面上短期借款高达(gāodá)99.30亿元,而与(yǔ)之对应的账面货币资金(huòbìzījīn)仅32.76亿元,短期偿债能力持续承压(chéngyā)。
更为(gèngwéi)棘手的(de)是应收账款问题(wèntí)。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海王生物应收账款规模达153.67亿元,相当于当期营业收入的200%以上。
海王生物在2024年12月14日发布的《关于累计诉讼、仲裁情况的公告》中载明,截至公告披露(pīlù)日,海王生物及控股子公司连续(liánxù)12个月累计发生案件的诉讼、仲裁金额合计约为人民币4.72亿元(yìyuán)。其中,公司作为原告(yuángào)或申请人(shēnqǐngrén)涉及的诉讼共75起,合计金额约为4.15亿元。统计表中,海王生物披露作为原告的前(qián)十位案件中,有七件均与医院客户诉讼相关。
今年4月19日,海王生物再度披露(pīlù)公告称,截至公告披露日,海王生物及(jí)控股子公司新增累计诉讼、仲裁(zhòngcái)金额合计约(yuē)为人民币4.18亿元。由于大量资金被医院客户长期占用导致公司运营资金紧张,存在较高回款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终止的不仅包括控制权转让,还有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Agǔ)股票的计划。这意味着海王生物期望通过股权融资补充流动性、缓解债务压力(yālì)的另一条重要途径也(yě)宣告破灭。
在经营困境之外,海王生物(shēngwù)的公司治理也曾亮起红灯。2024年10月,公司及相关责任人收到深圳证监局下发(xiàfā)的责令改正决定书和警示函。监管(jiānguǎn)调查发现(fāxiàn)公司存在多方面问题:包括对外担保未履行审议程序和披露义务(yìwù),受限货币资金披露不完整,商誉减值测试收入预测依据不充分,以及部分销售费用列报不准确等。
此外,2022—2023年,公司商誉减值测试(cèshì)时,个别子公司收入增长率预测依据不充分;2021—2022年确认可抵扣(dǐkòu)亏损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zīchǎn)时,盈利预测不审慎,这些内控缺陷或进一步增加(zēngjiā)了国资接盘的顾虑。
尽管(jǐnguǎn)此次引入广东国资未果,海王生物(shēngwù)在公告中表示将继续寻求(xúnqiú)战略合作机会。公司在公告中明确:“事项终止后(hòu),公司仍会与有意向的国资主体针对股权合作事宜展开积极洽谈,探讨未来通过优势资源整合、深化业务协同等方式,拓展(tuòzhǎn)新的发展空间,为公司创造新机遇。”
在业务(yèwù)层面,海王生物也将计划聚焦医疗器械板块的资源整合与市场拓展,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和(hé)深化战略合作等方式推动业务转型升级。

中经记者 苏浩(sūhào) 卢志坤 北京报道

“三年之约”终成(zhōngchéng)一纸空文。
近期,海王生物(000078.SZ)一纸公告宣告与广东省(guǎngdōngshěng)丝绸纺织集团(以下简称“丝纺集团”)及(jí)控股股东深圳海王集团(以下简称“海王集团”)签署解除协议,终止筹划(chóuhuà)三年之久的控制权变更事项。同时,公司决定终止向特定对象(duìxiàng)发行A股股票计划。
根据(gēnjù)原定计划,海王集团拟向广东省属国企(guóqǐ)丝纺集团转让12%股份,同时海王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rén)(rén)放弃剩余股份表决权,使丝纺集团成为控股股东,广东省人民政府成为实际控制人。而这场曾被视为企业纾困关键的资本联姻,最终以各方“无过错解约”的方式黯然落幕。
针对导致控制权变更(biàngēng)(biàngēng)事项终止的核心矛盾点及后续业绩提振措施,《中国经营报》记者日前向海王生物方面致函采访,其证券部工作人员(gōngzuòrényuán)表示,对于此次控制权变更终止的具体情况公告中已做相关披露,一切以公告披露信息为准(wèizhǔn)。
时间回溯(huísù)至2022年3月。彼时,海王生物首次公告称拟筹划重大资产重组及控股(kònggǔ)股东筹划混合所有制改革事项,点燃市场对(duì)国资入主纾困的期待。
然而,这场交易筹划持续了近三年之久,进展之缓慢超乎想象,期间甚至因长期无实质性进展而引来深交所的关注函(hán)。漫长而反复的沟通(gōutōng)、尽调与方案调整,成为过去三年的常态(chángtài)。
直到2024年7月,这场“马拉松”似乎才看到终点线。交易方案最终敲定:海王集团(jítuán)将其持有的3.16亿股(占公司总股本12%)以(yǐ)每股2.43元(yuán)价格转让给丝纺集团,总价7.67亿元。同时,海王集团及其一致行动(xíngdòng)人将放弃剩余全部股份的表决权。
为进一步巩固(gǒnggù)控制权,海王生物还计划向丝纺(sīfǎng)集团(jítuán)及其控股股东广新集团定向增发不超过6.2亿股,发行价(fāxíngjià)2.40元/股,募资不超过14.88亿元。根据方案,交易完成后,丝纺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rén)持股比例将增至28.78%,海王生物实际控制人将变更为广东省人民政府。
这被(bèi)市场普遍解读为深陷困境的海王生物获得(huòdé)强大国资背书、扭转颓势的关键一步。
然而,蓝图(lántú)终究未能变为现实。在方案(fāngàn)公布尚不足一年之际,各方(gèfāng)选择了“友好分手”。公告强调解约是协商一致的结果,互不追究责任。海王集团将无息退还丝纺(sīfǎng)集团此前支付的1000万元意向金。这场历时三年、承载市场诸多期待的“联姻”,最终画上句号。
对于(duìyú)终止交易的真实原因,公告语焉不详,仅以“友好协商”带过。但市场分析(fēnxī)普遍将矛头指向海王生物持续(chíxù)恶化、积重难返的经营基本面。而连续三年巨额亏损的冰冷现实,成为压垮这笔纾困交易的“最后一根稻草(dàocǎo)”。
财报显示,2022年至2024年,海王生物实现营业收入分别(fēnbié)为378.35亿元(yìyuán)(yìyuán)、364.19亿元、303.17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27亿元、-16.9亿元和-11.93亿元,三年累计亏损额(kuīsǔné)高达39.1亿元。
针对2024年(nián)业绩下滑,海王生物方面表示,公司(gōngsī)营业收入下降集中在医药流通板块,主要受国家集采(jícǎi)、区域统采等行业政策调整以及部分区域公立医疗机构采购额减少的影响。
业绩的阴霾并未随着新一年(yīnián)到来而消散,2025年一季度报告(bàogào)显示,公司实现营收73.76亿元,同比下降8.81%;归母(guīmǔ)净利润仅2371.58万元,同比大幅下滑44.38%。
而回顾当初为促成交易签订的(de)《股份转让协议》,海王(hǎiwáng)集团及实际控制人张思民曾向丝纺集团作出了(le)一份雄心勃勃的业绩承诺:海王生物2025—2027年的净利润将分别不(bù)低于3亿元、4亿元、5亿元,三年累计不低于12亿元。
然而(ránér),在2024年继续录得近12亿元巨亏、2025年开局即显疲态(pítài)的(de)现实映衬下,这份承诺已然沦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业绩承诺的预期与现实之间形成的鸿沟,或是丝纺集团最终(zuìzhōng)选择退出的核心考量之一。
事实上,终止(zhōngzhǐ)控制权变更后,海王生物面临的财务困境依然严峻。
公开(gōngkāi)资料显示(xiǎnshì),海王生物成立于1992年,1998年12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以医药(yīyào)流通为核心,包含医药研发、医药工业在内的三大业务板块。
截至2025年3月末,海王生物的(de)资产负债率攀升至89.76%。这一数字显著高于医药流通行业60%—70%的平均资产负债率水平,意味着其财务杠杆已拉至极高水平,抗风险能力极其脆弱。公司账面上短期借款高达(gāodá)99.30亿元,而与(yǔ)之对应的账面货币资金(huòbìzījīn)仅32.76亿元,短期偿债能力持续承压(chéngyā)。
更为(gèngwéi)棘手的(de)是应收账款问题(wèntí)。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海王生物应收账款规模达153.67亿元,相当于当期营业收入的200%以上。
海王生物在2024年12月14日发布的《关于累计诉讼、仲裁情况的公告》中载明,截至公告披露(pīlù)日,海王生物及控股子公司连续(liánxù)12个月累计发生案件的诉讼、仲裁金额合计约为人民币4.72亿元(yìyuán)。其中,公司作为原告(yuángào)或申请人(shēnqǐngrén)涉及的诉讼共75起,合计金额约为4.15亿元。统计表中,海王生物披露作为原告的前(qián)十位案件中,有七件均与医院客户诉讼相关。
今年4月19日,海王生物再度披露(pīlù)公告称,截至公告披露日,海王生物及(jí)控股子公司新增累计诉讼、仲裁(zhòngcái)金额合计约(yuē)为人民币4.18亿元。由于大量资金被医院客户长期占用导致公司运营资金紧张,存在较高回款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终止的不仅包括控制权转让,还有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Agǔ)股票的计划。这意味着海王生物期望通过股权融资补充流动性、缓解债务压力(yālì)的另一条重要途径也(yě)宣告破灭。
在经营困境之外,海王生物(shēngwù)的公司治理也曾亮起红灯。2024年10月,公司及相关责任人收到深圳证监局下发(xiàfā)的责令改正决定书和警示函。监管(jiānguǎn)调查发现(fāxiàn)公司存在多方面问题:包括对外担保未履行审议程序和披露义务(yìwù),受限货币资金披露不完整,商誉减值测试收入预测依据不充分,以及部分销售费用列报不准确等。
此外,2022—2023年,公司商誉减值测试(cèshì)时,个别子公司收入增长率预测依据不充分;2021—2022年确认可抵扣(dǐkòu)亏损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zīchǎn)时,盈利预测不审慎,这些内控缺陷或进一步增加(zēngjiā)了国资接盘的顾虑。
尽管(jǐnguǎn)此次引入广东国资未果,海王生物(shēngwù)在公告中表示将继续寻求(xúnqiú)战略合作机会。公司在公告中明确:“事项终止后(hòu),公司仍会与有意向的国资主体针对股权合作事宜展开积极洽谈,探讨未来通过优势资源整合、深化业务协同等方式,拓展(tuòzhǎn)新的发展空间,为公司创造新机遇。”
在业务(yèwù)层面,海王生物也将计划聚焦医疗器械板块的资源整合与市场拓展,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和(hé)深化战略合作等方式推动业务转型升级。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